Menu

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| 原生家庭₃

发布时间:2020-06-13

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,有毒的父母们对我们做了一些事,给我们造成了伤害,影响了我们当下的生活。

那么在成年独立之后,我们如何才能够减少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?

即便父母伤害了我们,这些伤害也确实影响到了现在的生活,但作为一个成年人,我们依旧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而不是把所有的不如意拿原生家庭作为挡箭牌。

而为人生负责的第一步,是允许自己表达愤怒和哀伤。

我们的文化基因里,很重要的一部分叫做“孝道”,也因此才有了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”这种说法。你可能也曾经听过这样的劝慰:“父母把你拉扯大不容易,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,都过去这么久,就不要计较了。”

所以很多时候,我们即便对父母有很深的怨念,也无处表达,甚至我们会主动压抑这些情绪。好像一旦表露出对父母的不满,不仅外界会认为我们不孝,我们也会内疚自责。


那是不是认识到了父母曾经的不是,我们就一定要去原谅他们呢?

答案是否定的。我们曾经认为原谅是治愈伤害的一个重要部分,但在心理咨询中发现,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做好原谅对方的准备,这个时候强行选择原谅,更像是在弱化这种伤害,对于痛苦情绪的释放并没有好处。所以,原谅应该发生在处理完情绪之后。

面对曾经的创伤,我们极有可能还有未被表达的愤怒、痛苦、悲伤等情绪。况且,如果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有错,也并不在意你的原谅与否,这个时候去原谅可能意义并不大。

在这里需要补充一下,其实心理学概念中比较少用到“原谅”,我们更多会讲“宽恕”。而近几年关于宽恕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显示,宽恕对于创伤之后的疗愈有积极作用,但它需要建立在我知道自己有力量保护自己、能阻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,并且我知道是对方做错了,而不是自己做错了的时候。

当宽恕成为一种主动、富有善意的选择,而非不得不时,才是真正有效的。所以,当我们尚未处理好内在情绪时,不需要急着去宽恕谁。但这也不代表我们和父母之间从此断绝关系。

当我们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,选择宽恕,会将我们从受害者模式中释放出来,更好地摆脱仇恨、痛苦等消极情感。

为人生负责的第二步,则是要打破旧有的行为模式。

我们在前面曾提到,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,会盲目顺从家庭里的观念。而这些有毒的观念,通过让我们产生消极的情绪,操控着我们的行为。

假如我们告诉嗜酒的父亲,如果他再不改变,就不再和他一起生活。

父亲听完后非常生气,指责我们忘恩负义,不理解他的辛苦,甚至喝酒也是被我们害的。我们听完之后可能会感到内疚。

这种内疚,来自于父亲的指责,还可能来自于内心潜在的观念,比如“孩子不应该和父亲顶嘴”。

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观念和感受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自然就会在它们的驱使之下,做出违心的行为。所以,在父母多年的催眠之下,我们很可能不敢拒绝父母的要求,或者把本不属于自己的重担杠在肩上,更不相信自己其实足够有能力、足够优秀。

通过回溯这些困扰我们的行为模式背后是哪些观念和感受在作祟,我们就能逐步甩开来自父母的消极影响。

那如何有效地识别这些有毒的观念呢?

比如,我的观念可能包括:让父母为我骄傲是我的责任;我需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。我的感受可能包括:当我不听从父母的安排时,我会感到内疚;当父母难过时,我很痛苦。

我们可以做一个练习,就是把我的感受和对应的观念连接起来,中间加上“因为”两个字。

上面那些话就变成了:当我不听从父母的安排时,我会感到内疚,因为让父母为我骄傲是我的责任;当父母难过时,我很痛苦,因为我需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。

当我们不断做这样的练习,就会看到自己潜意识中,原来竟然有这么多不合理的观念。而根据“情绪ABC”,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其中的观念,来最终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。

在这个重塑信念、情感和行动的过程,我们其实是在进行“自我界定”。什么是“自我界定”呢?可以理解为,知道哪些是自己的想法,哪些是属于父母的观念。

过去我们有很多自动化的反应,这是从父母那里承接过来的信念在作祟,比如前面提到的内疚感。但当我们看到其中的问题,放下那些我们并不真正认可的观念之后,我们就能逐渐摆脱父母对我们的影响。

我们可以把父母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区分开来,知道彼此之间的边界,也需要在照顾好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平衡。这很重要, 因为在很多时候,互相缠绕的原生家庭里,孩子对父母的反应是下意识的、是缺乏界限、非理性思考的,所以特别容易被控制、被影响。

少一些自动化反应,多一些理性回应,这会让我们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,不再重复陷入同一种困境。

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?

试想一个场景,节假日回家,妈妈开始数落你这不行那不行,就应该听从家里安排换份工作。

这时候的你可能瞬间就情绪大爆发,声嘶力竭地希望妈妈可以理解你,理解你的工作其实也很辛苦,也很需要他们的支持。

可是你一旦为自己解释,试图去证明自己没错,想要父母的理解,你就必然会在这场对话中败下阵来。因为只要你还是带有情绪,渴望被认可,得到的往往是不想要的结果,不仅解决不了问题,还让自己被负面情绪缠绕。

如果不这么做,我们能如何跳出这个怪圈?那就是采取非辩护性回应。

不管对方说的东西让你觉得多么不合理,都不要去辩护,不去期待对方给出怎样的回应,更不被情绪左右。

这样的对话,其实只需要采用多一些不带情绪的回应,比如:噢,我明白了;原来如此;好的;你说的对。

反复练习这样的技巧,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从无休止的争吵和无效沟通中解放出来。除了这个方式,我们也可以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真实态度。

你可以告诉妈妈,“我不会换工作的”,或者,“我会考虑你的建议”。这取决于你的真实立场。这样的表述会让父母逐渐了解到,哪些是你愿意接受的,哪些你会拒绝。

我们慢慢地把自己从一个不管说什么都没人听、无助得像个孩子一样的心理角色,逐渐转换成能掌控对话、表明立场的大人。一个有边界、不被情绪淹没的人,才真正有力量去拥抱新的生活。

如果你认为你的原生家庭符合上面所说的情况,不妨开始改变,就能够改变这段关系。

总结一下,减少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两个方法,一个是先释放情绪,再去宽恕,另一个则是通过找出并改变不属于我们的观念,来改变我们中毒的行为模式,并且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,利用非辩护性回应,来改变和父母的沟通模式。


需要更多帮助?

直接联系咨询师
×